歡迎來到天臺人才網(wǎng)!
踏遍南黃古道
2011-11-16 10:06:44 閱讀量:484 來源:天臺人才網(wǎng) 作者:天臺人才網(wǎng)
自從上馬嶺被冠以南黃古道的美稱以后,落葉繽紛的季節(jié),川流不息的車輛、絡繹不絕的游客蜂擁而至。兩米來寬的嶺道上,來來往往的人群,南腔北調(diào)的驢友,有的贊嘆古道的寬闊,有的贊美古樹的茂盛,也有人說綠色的青葉高高在上,黃色的枯葉飄飄落地,不知那紅色的楓葉何時降臨,赤色的落葉何時滿坡。

  根據(jù)天臺的地理氣候情況,根據(jù)本人多年來多次翻越南黃古道的經(jīng)歷,觀賞南山秋色的最佳時機,應是11月的中下旬或是12月上旬。因為漫山遍野的紅葉,離不開霜水的浸潤。立冬以后,如果霜水沒有及時從天而降,那楓樹的葉片就不會變紅,只能慢慢變?yōu)樽攸S色隨風飄落,再慢慢變成棕褐色,破碎后慢慢變成棕黑色,隨時消失。

  游覽南黃古道,多數(shù)人都是跨過清代石拱橋,踏上寬廣的石階步,走到“蘇州堂”的地方,站在遮天蔽日的濃蔭下,海闊天空地高論一番,以為南山秋色不過如此。實際上,南黃古道的旅游才剛剛起步,作為后起之秀,只要經(jīng)過認真規(guī)劃、建設,以后一年四季都會大有作為的。

  走進前楊村,只見天羅地網(wǎng)般的鐵絲架下,大小不一的吊瓜錯落有致,綠色的形如雞卵,彩色的狀似皮蛋,紅色的大如拳頭。成熟的吊瓜瓜皮一旦開裂,異味撲鼻;洗凈晾干炒熟的吊瓜子,市場上供不應求。還有那東一塊西一塊的生姜地,地面上的枝葉雖不高大威武,卻是郁郁蔥蔥排列有方,如整裝待發(fā)的兵士。這個地方,可算是自發(fā)的特色農(nóng)業(yè)觀光區(qū)。

  村中間,成群高大的古樟樹,有數(shù)棵胸圍在7米以上。那棵貌不驚人、小頭大尾的鷹樟,胸圍達10米左右,這在天臺山可是名列前茅的大樹。還有那紅豆杉苗圃,全縣罕見,令人驚訝。穿村而過,路道兩旁田地里大片的紅豆杉樹苗擇機待售。紅豆杉又名紫杉,作為植物活化石的國家珍貴樹種,特別是它的藥理作用,越來越被世人所矚目。早年,市場上的名貴苗木首推銀杏;現(xiàn)在,紅豆杉的價格遠在銀杏之上。這些古代的香樟樹、現(xiàn)代的紫杉林,應該建成林業(yè)特色觀光區(qū)。

  南黃古道,高差600余米,蜿蜒12公里,可分為多個路段。第一路段從圓形石拱橋到天然厚條石搭建的小平橋,嶺道寬且直,路旁古樹最多,路上枯葉最厚。新近路的右邊又立起兩塊標牌,“蘇州堂”下的標牌叫“龍?zhí)丁保疤K州堂”上的標牌叫“滴水落”。順著標牌邊上柴草叢中的路影,小心翼翼地探索前進,各走15分鐘左右,可到達山澗中這兩處景點。龍?zhí)毒包c有幾處小巧玲瓏的瀑布,有幾個形態(tài)別致的深潭。滴水落景點也是瀑布和深潭,山澗中直立的巖壁寬10余米、高10余米,水大瀑布寬,水小瀑布細,最后變成一條線從上飄下,所以人稱滴水落。這二個地方在同一條山澗,相差僅50米左右,但幾乎看不出有相連的小路,一般人不敢走,所以用兩塊標牌標示兩個出入口。這兩條小路要盡快開挖,50來米的連接線要盡快開鑿,使其連成一片,同古道形成一個環(huán)線,方便游覽。

  厚條石小平橋上方,左邊順著山溝新修有臺階式嶺道,不知通向何處,很少有人上下。沿著古道上山,15分鐘左右,跨過一道石門檻,就是一座穿堂式路廊。古道穿廊而過,左邊的廊房分成5間。從現(xiàn)場看,過去有灶有床,行人可在此住宿做飯。東頭兩間,還有數(shù)尊默默無言、任勞任怨的泥塑雕像,其中三尊穿著異樣,好像戴有面具頭巾的坐像,在別處肯定沒見過,是什么呢,好生奇怪!出路廊,右邊有條平整的泥路彎向遠方,但大多數(shù)人都選擇繼續(xù)上嶺。沿嶺道來到一處斜崗,向左邊小路里面望去,山林中的峭壁下好像有房舍,路不遠,走近才看清是利用天然巖隙新修的幾處佛像。這條橫路中間,上下方均有新臺階相接,估計就是小平橋上方的新嶺道。我決定走新嶺,上樓梯似地一級一步,300余級后,就和舊嶺同道了。路邊又有一個路廊,這個全嶺最高的路廊,三面石墻,頂蓋三塊天然條石,上鋪泥土,草木旺盛,一看就是古建筑。路廊高、寬、深均2米左右,猶如一個石洞,堅固結(jié)實,方便行人躲風避雨。沿途有幾個類似的小路廊,三面石墻,頂蓋砼板,應該是為了避免風雨的侵害而在原房頂檁條瓦片損壞后改裝的。

  將近山頭,嶺道左拐,平整的山崗中央面積3000平方米左右,東南西北各方都有單獨的房屋。東邊的古建筑是老大殿,殿額書“濟公殿”;西邊的新建筑相對而立,殿額書“大雄寶殿”;南邊一排廂房,有10余間,像是近年新建的生活用房;北邊5間矮樓房,用以存放農(nóng)具雜物。這個地方叫外庵,平常無人住,各處房門由鐵將軍把守。聽說每年幾次做佛事時就會人山人海,非常熱鬧。外庵的東邊有兩座高十數(shù)米的小山頭,西邊也有兩座高十數(shù)米的小山頭。南邊遠處橫亙著一座平直的山崗,中間下方,深不可測,無路可下,山腳就是臨海原黃坦鄉(xiāng)的村莊。北邊最有特色,一道深幾十米寬幾十米的壕溝,就像一條干涸的護城河,可以看出過去都是梯田山地(前楊村在南黃古道兩側(cè)山腰山崗有上千畝田地),現(xiàn)在無人耕種,讓茅草荊棘自由生長。壕溝對面,一座數(shù)十米高的山頭雄偉挺立,外表勻稱,樣子有些像慈眉善目的布袋和尚,這就是海拔近800米的望海尖。

  外庵是南黃古道的最高點,東北角樹叢中還掩映著一座石塊砌墻的地藏殿,順著殿前的小路朝東南而下,時而羊腸小道,時而石階臺步,時而田埂地坎,小心謹慎地邁腳,“老驢”下山也要一個小時,方可走到山下公路;再往外走100余米,就是現(xiàn)在白水洋鎮(zhèn)的黃坦洋村,村中有定時中巴車或公交車,可直達104國道。

  如果在外庵找不著通黃坦洋的山徑,只好原路返回。我想嘗試一下另一條通黃坦洋的路道,從原路下嶺到十字路口時,拐進了外邊的小路。事先聽說山中還有一戶人家,地名叫火洞。踏著平坦的小路,約行10分鐘,山中露出了瓦頂?shù)姆课?,村子上下方的梯田中都有人在勞作。見有生人走近,雞鳴狗吠,連幾頭黃牛也高興得哞哞叫。這個火洞可不簡單,解放初期藏污納垢,成為反動會道門皇極教的據(jù)點。據(jù)1995年版《天臺縣志》462頁記述,皇極教是明朝萬歷年間創(chuàng)立于浙西的迷信組織,清朝末年傳入天臺,盛行于南山,解放初被國民黨特務利用,竟以反共救國軍的名義對抗人民政府,理所當然被公安機關取締,設在火洞村的據(jù)點自然被搗毀了?;鸲创搴蟮膸r壁下,確有天然石洞,皇極教消亡后,再也無人進洞煽陰風點鬼火了。沿著火洞村南邊時隱時現(xiàn)的路影,轉(zhuǎn)過幾道彎,原先有小路通向黃坦嶺頭,現(xiàn)在這條彎彎曲曲的小路多年來無人行走,竟連“野驢”也不敢貿(mào)然利用了。

  從火洞回來繼續(xù)下嶺,來到石門檻邊,在路廊前步入那條平坦的山路,15分鐘后到達一個叫雙田的小村。前年深秋,我路過時還有人在打理田園中的吊瓜,今秋人去樓空,那數(shù)百畝田地也荒蕪了。離開雙田,繼續(xù)南行,踩著荒草中的石階,登上山口,便是黃坦嶺頭??纯瓷较碌拇迩f,覺得不太遠,真的走下去,得半個多小時。嶺下村莊叫大泛,現(xiàn)屬臨海市白水洋鎮(zhèn),是某條通村公路的終點。如果往外走,經(jīng)相鄰的洋高山村,約行1000米,便是黃坦洋村。如果游興未盡,可往里走,從其后山村后上嶺,30分鐘可到一個崗頭,再往前的話,可到大山深處的楓樹崗村,然后繞到雷峰鄉(xiāng)橋棚村,乘車回天臺縣城。崗頭左邊柴草中的山徑,連接著臨海人說得活龍活現(xiàn)“有求必應”的烏巖寺(洞),右邊是明顯的坡道,走半個小時就是南山的九龍寺。九龍寺有多條小路下山,一個小時左右,就能踏進山頭鄭的古街了。

  南黃古道,下段線路適合“普驢”觀光,修通小環(huán)線,就能滿足他們。上幾段線路,適合走回頭路的“車驢”,到外庵、到火洞、到黃坦嶺頭,都能觀賞到別有天地的風光。至于從大泛村轉(zhuǎn)九龍寺回前楊,則適合有車的“野驢”。而爬到外庵,下到黃坦洋,車到成嶺頭,在104國道攔車回家,則適合我等“老驢”了。 

求職標簽
訊息分類
熱門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