映日荷花別樣紅
2012-06-20 09:24:36
閱讀量:409
來源:天臺人才網(wǎng) 作者:天臺人才網(wǎng)
蟬鳴聲聲人乏力,烈日炎炎何處去?每當(dāng)夏日,我便會想起當(dāng)年在浙北任教時暑期曾經(jīng)去杭州培訓(xùn)一個月,信步西子湖畔欣賞荷花的情景:看紅裝素裹、亭亭玉立于碧波之上的荷花,聞它那沁人心脾的清香,困頓立刻驅(qū)除,感到精神爽快,心曠神怡。
可不是嗎?被稱“南宋四家”之一的楊萬里,也為夏日西湖荷花的美景深深感染,寫下了不朽的詩篇:“畢竟西湖六月中,風(fēng)光不與四時同。接天蓮葉無窮碧,映日荷花別樣紅?!边@首流傳千古的《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》詠荷詩,值得細(xì)細(xì)品味。詩的后兩句“接天蓮葉無窮碧,映日荷花別樣紅”,給人以強烈的視覺沖擊感。你看,“接天蓮葉”寫出了蓮葉的無邊無際,仿佛與天宇相接;“映日”與“荷花”相襯,構(gòu)成了美不勝收的畫面,使人們感覺到六月西湖“不與四時同”的妖嬈風(fēng)光。而那一“碧”一“紅”,更是相映成趣。
荷花,即蓮花,睡蓮科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,歷來是文人墨客描繪的對象,被歷代墨客文人譽為“君子花”。自《詩經(jīng)》中出現(xiàn)荷花,開了先河,荷花入詩便層出不窮。我國文學(xué)史上偉大的詩人、戰(zhàn)國時代楚國的屈原,對荷花的喜愛可謂一往情深,似乎要同荷花融為一體。
漢代民間俗樂相和歌古辭中有一曲采蓮名歌,題曰《江南》,其辭曰:“江南可采蓮,蓮葉何田田!魚戲蓮葉間。魚戲蓮葉東,魚戲蓮葉西,魚戲蓮葉南,魚戲蓮葉北?!碧锾?,形容蓮葉茂盛的樣子。歌中通過魚戲蓮葉的反復(fù)詠唱,烘托出江南水鄉(xiāng)的明麗風(fēng)光和采蓮人的快樂心情。
到了唐代,詠荷詩數(shù)量更多,藝術(shù)上更具特色。初唐四杰之一的年輕詩人王勃,遍覽前人蓮花賦而有所不滿意,遂揮筆寫成《采蓮賦》,極盡描摹鋪張之能事,全文長達1600余字,這還不包括序文,可能是古人所作蓮花賦中最長的一篇。
唐代詩人王昌齡在《采蓮曲》中寫道:“荷葉羅裙一色裁,芙蓉向臉兩邊開。亂入池中看不見,聞歌始覺有人來?!焙靡环烊粓D畫,真是無聲勝有聲,令人神往!詩中把采蓮少女的綠羅裙融入到田田荷葉中,仿佛一色,分不清楚,少女的臉龐掩映在盛開的荷花間,相互映照,人花難辨。混入蓮池中不見了蹤影,聽到歌聲四起才覺察到有人。
在唐代,李白、杜甫、白居易等詩壇巨匠,都寫有傳世的詠荷佳作。其中李白尤為突出,大寫詠荷詩,甚至“愿托華池邊”。李白也寫過《采蓮曲》:“若耶溪旁采蓮女,笑隔荷花共人語。日照新妝水底明,風(fēng)飄香袂空中舉。岸上誰家游冶郎,三三五五映垂楊。紫騮嘶入落花去,見此踟躕空斷腸?!痹姷那八木?,集中寫采蓮女的明麗與歡態(tài),引出主人公——采蓮女。后四句,筆調(diào)突然一轉(zhuǎn),寫了溪邊的青年男子三三兩兩,逗留溪邊掩映的垂楊下。是對采蓮女的愛慕,還是對綠荷紅花的留戀?詩中沒有正面點破,留下了讓讀者遐想的空間。
我想,我國古典詩歌鼎盛時期的唐代,詩人們不惜筆墨大寫特寫荷花,恐怕不僅僅在于它花繁葉茂的天生麗質(zhì),更在于其“出淤泥而不染,濯清漣而不妖”的高潔氣質(zhì)。
可不是嗎?被稱“南宋四家”之一的楊萬里,也為夏日西湖荷花的美景深深感染,寫下了不朽的詩篇:“畢竟西湖六月中,風(fēng)光不與四時同。接天蓮葉無窮碧,映日荷花別樣紅?!边@首流傳千古的《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》詠荷詩,值得細(xì)細(xì)品味。詩的后兩句“接天蓮葉無窮碧,映日荷花別樣紅”,給人以強烈的視覺沖擊感。你看,“接天蓮葉”寫出了蓮葉的無邊無際,仿佛與天宇相接;“映日”與“荷花”相襯,構(gòu)成了美不勝收的畫面,使人們感覺到六月西湖“不與四時同”的妖嬈風(fēng)光。而那一“碧”一“紅”,更是相映成趣。
荷花,即蓮花,睡蓮科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,歷來是文人墨客描繪的對象,被歷代墨客文人譽為“君子花”。自《詩經(jīng)》中出現(xiàn)荷花,開了先河,荷花入詩便層出不窮。我國文學(xué)史上偉大的詩人、戰(zhàn)國時代楚國的屈原,對荷花的喜愛可謂一往情深,似乎要同荷花融為一體。
漢代民間俗樂相和歌古辭中有一曲采蓮名歌,題曰《江南》,其辭曰:“江南可采蓮,蓮葉何田田!魚戲蓮葉間。魚戲蓮葉東,魚戲蓮葉西,魚戲蓮葉南,魚戲蓮葉北?!碧锾?,形容蓮葉茂盛的樣子。歌中通過魚戲蓮葉的反復(fù)詠唱,烘托出江南水鄉(xiāng)的明麗風(fēng)光和采蓮人的快樂心情。
到了唐代,詠荷詩數(shù)量更多,藝術(shù)上更具特色。初唐四杰之一的年輕詩人王勃,遍覽前人蓮花賦而有所不滿意,遂揮筆寫成《采蓮賦》,極盡描摹鋪張之能事,全文長達1600余字,這還不包括序文,可能是古人所作蓮花賦中最長的一篇。
唐代詩人王昌齡在《采蓮曲》中寫道:“荷葉羅裙一色裁,芙蓉向臉兩邊開。亂入池中看不見,聞歌始覺有人來?!焙靡环烊粓D畫,真是無聲勝有聲,令人神往!詩中把采蓮少女的綠羅裙融入到田田荷葉中,仿佛一色,分不清楚,少女的臉龐掩映在盛開的荷花間,相互映照,人花難辨。混入蓮池中不見了蹤影,聽到歌聲四起才覺察到有人。
在唐代,李白、杜甫、白居易等詩壇巨匠,都寫有傳世的詠荷佳作。其中李白尤為突出,大寫詠荷詩,甚至“愿托華池邊”。李白也寫過《采蓮曲》:“若耶溪旁采蓮女,笑隔荷花共人語。日照新妝水底明,風(fēng)飄香袂空中舉。岸上誰家游冶郎,三三五五映垂楊。紫騮嘶入落花去,見此踟躕空斷腸?!痹姷那八木?,集中寫采蓮女的明麗與歡態(tài),引出主人公——采蓮女。后四句,筆調(diào)突然一轉(zhuǎn),寫了溪邊的青年男子三三兩兩,逗留溪邊掩映的垂楊下。是對采蓮女的愛慕,還是對綠荷紅花的留戀?詩中沒有正面點破,留下了讓讀者遐想的空間。
我想,我國古典詩歌鼎盛時期的唐代,詩人們不惜筆墨大寫特寫荷花,恐怕不僅僅在于它花繁葉茂的天生麗質(zhì),更在于其“出淤泥而不染,濯清漣而不妖”的高潔氣質(zhì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