歡迎來到天臺人才網(wǎng)!
李太白在天臺的讀書堂
2012-08-09 09:46:43 閱讀量:761 來源:天臺人才網(wǎng) 作者:天臺人才網(wǎng)
在天臺拜經(jīng)臺的南坡,有一座三開間的茅篷,叫李太白讀書堂,這是專門為紀念“詩仙”李白而建的。

  李白(701-762),字太白,號青蓮居士,祖籍隴西城紀(今甘肅秦安縣)人。隋朝末年,他的祖先流落碎葉(今吉爾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馬克附近),他誕生于此。幼時隨父遷居到綿州昌?。ń袼拇ń停┣嗌忇l(xiāng)。24歲出蜀,到過長江、黃河中下游一帶。42歲時,由道士吳筠推薦至長安,唐玄宗命他任供奉翰林。他才高八斗,愛酒如命,性情豪放,特別是在酒后。相傳他曾受宦官高力士的讒謗,心中不滿,他乘著酒興,讓高力士為他脫靴,使高出盡洋相。后來他離宮遠游,也曾一度被流放至夜郎。后來得到赦免,回到潯陽(今江西九江)。寶應元年(762)死于當涂。存詩900余首,有《李太白集》傳世。

  李白遠游到天臺山的時間,歷史上說法不一。據(jù)清朝戚學標《臺州外書》和民國《天臺縣志稿》記載:

  李白,字太白,成紀人。開元中(713-741)白見天臺司馬子微于江陵,謂白仙風道骨,可與神游八極之表。天寶間(742-755)遂恣游山水,穿臺越之勝,有《同友人舟行游臺越》及《天臺曉望》等詩,今華頂有太白讀書堂遺址。

  這里講到李白在江陵見到天臺山高道司馬承禎,這位道士很了不起,學識淵博,善解世局,得到唐玄宗、武則天等皇帝的尊重,多次應召入京。李白見到司馬道士也覺有緣,相互仰慕相約同游天臺山。應該說這次機遇,促使李白入山遨游。

  而對這個說法,洪頤煊《臺州札記》中作了反駁,說《新唐書·李白傳》:“天寶初,南入會稽與吳筠善。筠在天臺,白之游天臺,亦當在此時……所言皆與史不合?!边@里說的李白到天臺,是吳筠同游。吳筠住在剡中(今浙江嵊州),是一個有學問的高道,他陪李白,和司馬道士約陪李白是兩回事,但有一點是肯定的,李白到過天臺。至于入山的具體時間也有遲早差別,是開元中還是天寶初都值得后人研究。

  上世紀90年代有人在《東南文化》上撰文《李白游天臺考》(1990年第6期),比較全面、準確地說出自己的看法,糾正了戚、洪兩說的偏頗,考定李白是在開元十三年(725)即24歲時,滿懷“濟蒼生,安社稷”的宏愿,“仗劍去國,辭親遠游”,開始了“南窮蒼梧,東涉溟海”的漫游壯舉。而于十五年(727),從廣陵至會稽,最后登上天臺山游覽。天寶六年(747)又重游天臺,上了華頂,寫下了《天臺曉望》一詩:

  天臺鄰四明,華頂高百越。

  門標赤城霞,樓棲蒼島月。

  憑高一登覽,直下見溟渤。

  ……

  這首詩登高望遠,指點山川。把華頂?shù)牡乩砦恢煤瓦b望山海之美景一一描述得清清楚楚,在這樣的優(yōu)美環(huán)境中,他樂意在茅篷中高臥,修身養(yǎng)性,研讀道經(jīng),采集山中奇珍藥材服下,使自己強壯起來,身輕如燕,展翅欲飛。

  李白的浪漫詩情可以說是至高無上的,哪一位詩人也比不上他,難怪皇帝、皇妃、重臣都贊賞非凡,讀他的詩猶如天馬行空,上天入地,意境奇幻,美不勝收。

  這里為什么叫“太白讀書堂”,不叫“太白寫詩堂”。建于何時,我輩不得而知。但這座茅篷的確不同一般。明代臺州人文地理學家王士性在重建拜經(jīng)臺上降魔塔時,修葺了這座茅篷。清朝時,浙江學政潘衍桐在茅篷前撰寫了《唐李太白讀書堂碑記》。解放初高僧興慈法師(1881-1950)重修此堂,僧眾信士給他塑了佛像,并把他骨灰埋在這里,建塔供奉,以示紀念。1948年8月,中共浙東臨委曾在這個地方召開過重要會議,把浙東武裝斗爭推向高潮,后人在茅篷門口立了“拜經(jīng)臺會議革命會址紀念碑”。

  千余年來,這里游人不斷,從中可以看到歷史的興衰,名人的遺蹤和大好的河山風光,令人心馳神往,胸臆頓開。

 ?。ㄖ軜s初 陳秋月) 

求職標簽
訊息分類
熱門文章